《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怎样让经典走近学生
鲁迅作品教学现状与思索
最近网上关于”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的讨论沸沸扬扬,人教社专门发文澄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看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经典课文仍在小学六年级教材中,我不禁思索: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该怎样教授鲁迅作品?怎样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位文学巨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侄女周晔的回忆文章,它不像鲁迅自己的作品那样艰深晦涩,而是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亲切、温暖的鲁迅形象。这恰恰是我们教学鲁迅作品的突破口——先让学生认识鲁迅这个人,再领会他的作品。
教学中的挑战与应对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鲁迅普遍存在”难懂””严肃”的刻板印象。面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样的课文,怎样打破这种固有认知?
开门见山说,我尝试从生活细节入手。文中描写鲁迅先生”把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每天晚上都要职业到很晚”,这些细节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我会引导学生思索:你们的伯父或父亲有什么特别的习性吗?通过这样的类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接下来要讲,我注重情感体验。课文中有个感人细节:鲁迅先生病重时仍惦记着”小海婴”(周晔的小名)。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生病时亲人的关心,体会那份亲情。当学生说”原来鲁迅也会像普通人一样疼爱孩子”时,我知道他们开始真正领会这位”伯父”了。
创新教学技巧探索
为了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更有趣,我尝试了一些新技巧:
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表演文中场景,如”鲁迅给我讲《水浒传》”那段。通过表演,学生更能体会鲁迅的教育方式。
2. 对比阅读:将这篇文章小编将与《少年闰土》对比,思索鲁迅作为作家和亲人的不同形象。
3. 创意写作:以”如果鲁迅是我的伯父”为题,让学生写小短文。有的学生写道:”他会教我写作文,但不会逼我背课文”,这种想象让鲁迅形象更鲜活。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反馈说:”原来鲁迅不是课本里那个总皱着眉头的人!”
教学反思与未来路线
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深刻认识到:经典作品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不能把鲁迅神化为不可亲近的文学符号,而应该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未来,我规划:
–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鲁迅纪念馆的虚拟参观
– 设计更多生活化的难题,如”鲁迅如果活在今天会发朋友圈吗”
–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人道主义灵魂,而不仅是文学成就
正如人教社回应的那样,鲁迅作品从未离开教材,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恰恰提供了亲近鲁迅的最佳切入点。让我们以更开放、更生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识这位可敬又可亲的”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