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欲取蝉而? 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翻译
“欲取蝉”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完整句式常为“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意为螳螂弯曲身体、贴紧树枝,想要捕食蝉。该典故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寓意一致,下面内容为详细解析:
一、典故来源与文本对比
-
《说苑·正谏》版本
吴王欲伐楚,少年以园中场景劝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此处“欲取蝉”描述螳螂捕食蝉的意图,暗示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危险。 -
《庄子·山木》版本
庄子以蝉、螳螂、异雀的连锁反应喻世:“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此版本强调生物因贪图利益而丧失警惕性,与“欲取蝉”的动机相似。
二、关键字“欲”的含义
“欲”在此处意为“想要、打算”,表达螳螂对捕蝉的主动梦想:
- 动作性:体现螳螂蓄势待发的姿态(“委身曲附”即蜷缩身体贴近树枝)。
- 目标性:专注捕蝉而忽视自身安危,暗含盲目性。
- 哲学性:庄子借此警示“逐利忘危”,与《逍遥游’里面“蜩与学鸠”的短视形成呼应。
三、文化寓意与延伸
-
警示目光短浅
比喻只追求眼前利益(如蝉的露水、螳螂的猎物),忽略身后隐患(黄雀、弹丸)。
例:吴王因少年劝谏罢兵,避免陷入诸侯环伺的危机。 -
辩证思索得失
《庄子》版本进一步引申:异雀捕螳螂时亦丧失本真,体现“贪利者反被利噬”的循环困境。 -
文学意象的扩展
该典故衍生出“黄雀哀”“弹丸之祸”等意象,如阮籍诗“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表达对世事的忧思。
四、相关成语与诗句
-
成语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接引用典故。
- 蟪蛄不知春秋(《庄子》):以小虫喻短视,与“欲取蝉”形成互文。
-
诗句
- “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贾岛)
-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馀不足夔怜蚿”(黄庭坚)
“欲取蝉”不仅一个动作描写,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隐喻。其跨文本流传(如《说苑》《庄子》)与诗词化用,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经典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