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名人介绍 岳麓书院名人传
一、岳麓书院名人?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其中一个。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3、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4、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
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想法家。
二、岳麓书院名人排名?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其中一个。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3、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4、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
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想法家。
三、岳麓书院还是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其中一个。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等,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特别可贵的文物史迹。自上世纪八十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四、岳麓书院出了哪些名人?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其中一个。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3、彭浚(1769~1833) 字映旟,号宝臣,清湖南衡山县沱字十五区王子塘(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人。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十年(1805)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内阁侍读学士等清贵之职,成了当时文坛上第一位领袖人物。
4、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
5、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想法家。
五、岳麓书院的名人和典故?
1、朱张会讲: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沙龙
公元1167年(南宋乾道三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崇安抵达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就“《中庸》之义”切磋学问,史称“朱张会讲”。朱张二人都是南宋时期顶尖的理学家,在阐发儒家学说上造诣颇深。二人一见如故,日夜讲学,慕名而来的听讲者者数不胜数,盛况空前,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一时传为美谈。“朱张会讲”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历时达两个月之久的一场大腕级学术沙龙,既开创了书院自在论学的风气,更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想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曾国藩:“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1834年,一个名叫曾国藩的湘乡人,来到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进修,师从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曾国藩读书刻苦,诗文俱佳,颇受老师赏识,可以说是岳麓书院“学霸”级人物。学成之后他便进京赶考,虽历经挫折,最终考中进士。曾国藩在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灵魂的陶冶下,一生于“立德 立言 立功”上皆有建树,得到、蒋介石等后辈的大力推崇,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
3、:半学斋里的“新村生活”
1918年6月,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不愿仓促就业,而是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当时为湖南大学筹备处),一起操作建设“岳麓新村”的理想,试图改造中国与社会。在这里,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渴望和“工读同志会”的朋友们一起自食其力,同时又利用读书交流的机会探索中国的出路,弄明白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技巧。可以说,当时的真正做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这里的时光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的同学周士钊专门填词,怀念这一段岁月。
六、狱麓书院是岳麓书院么?
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其中一个,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没有狱麓书院,因此狱麓书院不是岳麓书院。
七、岳麓书院建于?
1、建造时刻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2、建造历史简介: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1986年湖南大学宣布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想法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
2009年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学脉再次延绵,千年学府再添光辉。
八、岳麓书院标志?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创立。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34;道林精舍&34;。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前身。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34;岳麓书院&34;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其中一个。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九、岳麓书院对联?
答案:岳麓书院对联,指的是岳麓书院上面的一些对联。
具体说明:
岳麓书院,由于其历史上曾汇聚文人,因此在该学院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包括对联。
岳麓书院的对联是非常经典的,值得前去观摩进修。
十、岳麓书院牌匾?
岳麓书院悬挂的三块著名匾额“道南正脉”、“学达性天”、“实事求是”。
湘学灵魂作为中华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进步和弘扬均与岳麓书院紧紧相依,这种密切关联在其悬挂的三块著名匾额中得到了清晰映照。
“道南正脉”匾是1743年乾隆皇帝为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亲笔御书颁赐的,意为岳麓书院坚持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派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1686年赐予岳麓书院的一块匾额,以表彰书院传承理学的贡献,勉励书院培养有道德品性的人才。
“实事求是”匾是民国初期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先生在该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后所题的校训,要求学生讲求实证、注重操作、精研实学、投身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