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宁与华歆,同为汉末人士。初次相遇,两人在园中一同锄草,忽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仿佛未见,挥锄如故,如同瓦石无异;而华歆却眼前一亮,捡起金块,但察觉管宁的神色后,便放下金块。后二人又曾同席读书,遇有贵官显宦乘轩冕而过,管宁不受干扰,依旧读书;华歆却分心放下书本去观望。管宁见此,便割开草席与华歆分坐,感慨道:“你非吾友也。”
译文与解释: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劳作,发现地上有金子,管宁视若无睹,继续锄草;而华歆起初兴奋捡起,但看到管宁的反应后,觉悟到其志不同,便放下金子。又有一次,两人同席读书,遇到有贵官乘车经过,管宁专注读书不受影响,而华歆却分心去观看。管宁认为二人志向不合,选择割席分坐,宣告友情终止。
注释附加信息:
1. 管宁: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2. 华歆:东帝时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3. 乘轩服冕: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和戴的官帽。
4. 割席:指分清界限,断交。
后人警示与启示:
志不同道不合,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应当建立在共同的想法基础和奋斗目标之上,共同追求、共同进步。如果只是表面上的亲热,而没有内在灵魂的默契,这样的友情是无法真正沟通和领会的,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友情意义。
故事来源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德行》,被记录小编认为‘德行》第一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道德觉悟和行为准则。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志同道合的,能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拼音:[gē xí duàn jiāo],表示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在中文中,“割席之交”已成为形容朋友之间因志趣不合而断绝关系的成语。再次提醒我们,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理念和目标上的。
直白点讲,《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想法基础和奋斗目标之上。如果朋友之间缺乏内在的灵魂契合,这样的友情是无法真正沟通和领会的,也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