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xcel中计算加班时刻需根据打卡记录(上下班时刻)、公司规定(如是否扣除午休、是否按特定单位舍入)选择合适的公式。下面内容是不同场景下的实用公式及操作步骤,结合了多种常用技巧:
一、基本加班时长计算(小时+分钟)
适用于直接显示总加班时长(如“4小时30分”)。
`=TEXT(结束时刻
示例:
若上班时刻在B2,下班时刻在C2,则公式为:
`=TEXT(C2-B2, “h小时m分”)`
→ 输出结局如“2小时15分”。
若需扣除午休时刻(如午休1小时在D2):
`=TEXT((C2-B2)-D2, “h小时m分”)`
→ 实际职业时刻 = (下班-上班)
二、按公司制度舍入加班时长(用于薪酬计算)
若公司规定加班时刻需按0.5小时为单位舍入(如不足30分钟不计,满30分钟按0.5小时计):
`=FLOOR((结束时刻
示例:
加班时刻差为3小时20分钟(即3.33小时),舍入后为3小时(0.5的倍数):
`=FLOOR((C2-B2)24, 0.5)`
→ 结局:3小时 → 3.0;3小时20分 → 3.5(因20分钟舍去,30分钟进位)。
若需先转换为分钟再舍入:
`=FLOOR(MINUTE(C2-B2), 30)/60 + HOUR(C2-B2)`
→ 分钟部分按30分钟舍入后转换为小时。
三、加班小时数/分钟数单独提取
适用于分别统计小时和分钟:
→ 提取时刻差中的小时数(如3小时20分 → 3)。
→ 提取分钟数(如3小时20分 → 20)。
四、跨天加班处理
若加班从当日夜持续到次日凌晨:
`=IF(C2 说明: 多日加班时刻求和时,需注意超过24小时的显示难题: 1. 计算每日加班时长(如用`=(C2-B2)24`得小时数); 2. 对总时长列求和:`=SUM(F2:F10)`; 3. 设置单元格格式 → 自定义 → 类型输入 `[h]:mm` → 显示为“30:15”(30小时15分钟)。 假设时薪为50元,加班倍率1.5倍: `=舍入后加班小时 时薪 倍率` 示例: 若舍入后时长在G2,则: `=G2 50 1.5`。 | 需求场景 | 推荐公式 | 示例输出 | | 显示完整时长(h+m) | `=TEXT(C2-B2, “h小时m分”)` | 2小时15分 | | 按0.5小时舍入 | `=FLOOR((C2-B2)24, 0.5)` | 3.5(3小时30分) | | 跨天加班计算 | `=IF(C2 | 总时长超24小时 | 求和后设置单元格格式为 `[h]:mm` | 35:30 | | 分钟级舍入(如30分钟单位) | `=FLOOR(MINUTE(C2-B2),30)/60 + HOUR(C2-B2)` | 2.5(2小时30分)| 1. 时刻格式: 确保打卡时刻单元格为时刻格式(右键 → 设置单元格格式 → 时刻)。 2. 负数处理: 若公式结局出现“,可能是时刻差为负(如早退),需用`MAX(0, C2-B2)`避免。 3. 精度难题: 直接相减可能产生微小误差(如0.0001小时),建议用`ROUND`函数四舍五入。 以上技巧覆盖了大多数考勤场景,根据公司制度选择即可。若需处理节假日倍率等复杂逻辑,可结合`IF`嵌套或`VLOOKUP`匹配倍率表。 五、总加班时长汇总
六、加班费计算
公式对比表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