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经典美文

【宝庆名人】?近代著名的隆回籍史学家

近代著名的隆回籍史学家
马一鹰/文
湘军人物的学术价值取向是经世致用,以经世为依归的史学研究则是晚清以来湖湘学术发展的一大特色。
晚清经世史学的开山代表作和中国近代经世学的划时代文献,当属贺长龄与魏源通力合作的《皇朝经世文编》,标志着嘉道经世思潮的产生和晚清湖湘经世史学之滥觞;典型代表人物有魏源、王闿运、李元度、李桓等。
进入民国,史学研究仍然是湖湘学术的重点;出现了李剑农、翦伯赞、吕振羽、周谷城、向达、蒋廷黻、马非百等一大批史学家,成为民国史学界令人瞩目的史学家群体,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令人瞩目的史学家群体中,竟然有三位隆回人。他们是:
魏源撰《海国图志》
【魏源小传】
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不仅是当时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也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出生于邵阳县金潭(今隆回魏家塅)。先后就读于邵阳爱莲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先后考取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1] 。先后担任贺长龄、陶澍、裕谦、李星沅、陆建瀛的幕僚和内阁中书、江苏扬州府东台知县、江苏扬州府兴化知县、两淮盐运使司海州分司运判、江苏高邮州知州等官职。先后参加禁烟运动、浙东抗英之战。道光二十二年(1842)根据林则徐在广东抗英时收集的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增补为60卷本,咸丰二年(1852)增补为100卷本;详细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教育、风土,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引起日本朝野人士的高度重视,大量翻译、刊印、传阅,被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也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主要理论。其著作或诗文还有《皇朝经世文编》、《春秋繁露注》、《两汉古文家法考》、《元史新编》、《辽史稿》、《明代食兵二政录》、《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墨子注》、《孙子集注》、《老子本义》、《高子学谱》、《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大学古本发微》、《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古微堂诗文集》、《论学文选》、《湖广水利论》、《孝经集传》、《默觚》、《寰海》、《寰海后》、《秦淮灯船引》、《秋兴》、《秋兴后》、《金焦行》、《絜园暑夜登月台》、《扬州絜园闲咏》、《小学古经》、《净土四经》等数十种。
魏源是道咸经世致用之学与晚清经世实学的开拓者,是湘学和湖湘文化走向近代的源头;自魏源始,湘学经世致用的学风开始突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和藩篱,迈进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精英毅然走向变革和开放,从而揭开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帷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李剑农夫妇与小女儿及女婿
【李剑农小传】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名启楩,又名剑龙,号德生。清朝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邵阳苏塘乡(今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联省自治运动。先后就读于其父所开办的旧式书塾、邵阳濂溪书院、湖南中路师范学堂(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史地科、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先后工作于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史地科、《中华杂志》编辑部、《中华新报》编辑部、湖南省宪起草委员会、蓝田(后迁溆浦)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先后担任过湖南省自治政府省务院长兼教育司司长,上海太平洋书店编译部主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曾广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张秉文、周鲠生、杨端六、皮宗石、彭一湖、袁世凯、黎元洪、曾毅、周鲠生、杨端六、成希禹、黄兴、张东荪、谷钟秀、杨永泰、王世杰、赵恒惕、王正廷、彭一湖、岳森、石陶钧、刘达武、石醉六、邓嗣禹、彭雨新等。创办过《民国日报》、《太平洋》杂志、长沙晨光学校、邵阳苏塘补习学校、松坡中学(今隆回一中)、松坡图书馆(当时湖南三大图书馆之一)。其成名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代表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还撰写或出版过《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一、二、三卷,《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宋元明经济史稿》,《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记》,《武汉革命始末记》,《蔡松坡先生遗集》,《政治学概论》等文章与典籍;另有《明清史讲义》(手稿)没有修订付印。
李剑农是美国《近代国际大史学家》一书中收录的1800年以来各国大史学家664人之一,其中中国仅14人。他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一是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的研究中取得杰出的成就,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曾译成英文,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和参考;二是开拓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其《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运用唯物史观,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著作。他的史学观点和治学经验,足以让后人学习借鉴。
马非百
【马非百小传】
秦汉史名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毛泽东和郭沫若深受他的影响,曾多次引用观点和言论。派名永旦,字元材,号若村。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新化永固长鄄(今隆回长鄄)。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念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参与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工读互助团、国民杂志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北大书法研究会等系列实践活动。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罗元鲲、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庆熙(女)、刘千昂(女)、蔡麓森、蔡蓉峰、文七妹(女)、杨昌济、蔡元培、徐宝璜、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沈士远、胡适、邓中夏、罗章龙、杨人杞、易克嶷、张国焘、刘仁静、萧镇湘、梁漱溟、罗隆基、傅斯年、李济、赵元任、丁文江、董作宾、吴金鼎、郭宝钧、夏鼎、梁思永、冯友兰、陈寅恪、余嘉锡、吴晗、郭沫若、成仿吾、方鼎英、周恩来、邓颖超(女)、何香凝(女)、刘峙、汤恩伯、程潜、陈立夫、陈果夫、邓拓、嵇文甫、萧楚女、冯玉祥、李德全(女)、郭春涛、邓翠英、邓飞黄、张敦讷、王同庆、陈伯君、顾毓琇、刘季洪、杜元载、朱家骅、陈垣、余嘉锡、章士钊、姚从吾、尹达、李文、袁朴、胡宗南、刘肖愚、胡寄聪、傅振伦、宋云彬、叶世昌等。自1926年起,历任黄埔军校 [2] 入伍生部普通学历史教官(少校)、校本部政治教官(中校),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 [3] 中国革命史教员,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中州通讯社主任兼总编辑,国立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干事,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河南省政府秘书,国立河南大学代理校长、历史系教授,苏鲁豫皖边区学院院长,国立北京大学秘书处秘书,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哲学组编辑等职。在黄埔军校期间,与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邓中夏联系密切;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州起义,许多革命者都在他的住所乔装参加巷战,其住所成为重要联络点,起义失败后,利用其身份掩护营救过邓拓、嵇文甫等许多共产党人。1943年进入中央训练团。1949年谢绝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台湾大学任教务长或总务长”邀约。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前,曾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桑弘羊及其战时的经济政策》、《桑弘羊传》、《桑弘羊年谱订补》、《桑弘羊年谱》(有德文和日文译本)、《管子轻重篇新诠(套装上下册)》(郭沫若曾引用100多条)、《秦始皇帝集传》(《秦始皇帝传》出版后被誉为司马迁“史记”马骕“绎史”后之巨著,称“三马三史”)、《秦史纲要》、《秦集史(全二册)》、《秦汉经济史料》、《西汉时代的吏治》、《盐铁论集注长编》(《盐铁论简注》)、《诗 · 桃夭新证》(手稿)、《秦书》未完稿等。
马非百治学领域广泛,建树颇多,特别是在秦汉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突出的贡献。他的治学思想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洗礼,从而使其历史研究能够在资料翔实、考辨精湛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较之前人研究更加深入。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毛泽东多次和他一起探讨秦始皇和秦史,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而不非秦” 。其博大精深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补充资料
[1] 明清科举,有三级(秀才、举人、进士)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A、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分岁试和科试;县府试过关的童生通过岁试就是生员(庠生、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岁试成绩优良的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参加乡试。B、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C、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2]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3] 妇女运动讲习所,1926年9月创办。全名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部主持,该部部长何香凝兼任所长,中国共产党蔡畅任教务主任。学员由中国国民党各省、市党部和所属妇女团体选派,每省一至两名,学习半年。鲍罗廷曾讲授苏联妇女课程,邓颖超讲授妇女运动课程。1927年3月第一期结业后停办。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